来源:人气:914更新:2025-08-12 12:40:52
追溯历史烽烟,礼赞家国情怀!由湖南卫视等平台于8月4日重磅推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深刻的历史叙事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展现先辈守护疆土的英勇担当。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号朴存,出生于湖南湘阴。他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军事家与政治家,曾担任湘军核心将领,并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动近代化改革进程。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共同被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将其尊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彰显其历史地位。
近日,大型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引发广泛关注。著名作家、左宗棠研究权威徐志频先生出版的《左宗棠与李鸿章》《左宗棠与曾国藩》系列作品再度成为读者热议焦点。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互动关系、思想碰撞及历史影响,对现代人有何启示?本文通过徐志频先生专访,为读者解析这段历史。
关于为何创作《左宗棠与李鸿章》一书,徐志频表示:自2007年开启左宗棠研究以来,已出版《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狂澜之下:左宗棠的十张面孔》《家风与成事:从左宗棠家书看晚清变局》等作品,从多维度勾勒左宗棠形象。但要真正理解他在晚清的特殊地位,需通过与李鸿章的对比研究。两位重臣同属曾国藩门生,同任两江总督,更是同为清廷实权派,其对立统一的关系极具研究价值。从1867年到1901年,左李二人的政治博弈几乎贯穿整个晚清时期,与慈禧太后共同构成"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力量。
谈及李鸿章的评价,徐志频认为其人生轨迹呈现鲜明特点:早年通过科举入仕的李鸿章,凭借过人情商与政术,在官场中步步高升,51岁即位至文华殿大学士。但其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犹如散落的杂乱珠玉。他虽具备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却因忽视传统学识的贯通,导致人生观与行为逻辑产生严重冲突。相比之下,左宗棠以"以术运经"的学用结合思维,将传统经学与实际政治操作有效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治国智慧。
在讨论两人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互动时,徐志频指出:慈禧以法家权术驾驭重臣,通过赏罚机制维护中央集权。1862年为制衡曾国藩,同时提拔左宗棠与李鸿章;1868年因合作剿捻失利,又对二人实施严厉处罚。这种权术手段虽使慈禧得以掌控朝政,却对清廷造成了深远影响。左宗棠以清廉节操著称,其遗产不过三万五千两;李鸿章则凭借高超的生存智慧累积巨额财富,二者的人生选择折射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徐志频认为,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政治理念存在根本分歧:左宗棠主张以自主自强抵御外侮,李鸿章则倾向通过柔远策略与纵横权术求存。在新疆危机处理上,左宗棠选择知难而进,力图通过超常规手段收回领土;李鸿章则建议以利益最大化为考量,主张放弃新疆以换取内陆安稳。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成长背景与人生理想:左宗棠早年历经困顿,形成坚韧品格;李鸿章接受优渥教育,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路线。
在解读曾国藩对两人的影响时,徐志频强调:左宗棠虽为曾国藩举荐,却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对待老师的不足直言不讳;李鸿章则在老师去世后,借其学术声望谋取私利。这种差异使两人在官场中形成鲜明对比:左宗棠以诤友身份与曾国藩交往,李鸿章则将老师视为晋升阶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以"第一门生"自居,却难掩其"不学无术"的本质。
徐志频认为,左李二人的历史价值在于:他们共同代表了晚清士大夫阶层的两极。左宗棠以儒家使命感投身国家大业,李鸿章则侧重个人仕途追求。这种对比使我们能够更清晰理解传统社会转型期复杂的政治生态,以及清廷应对重大变革时的内在矛盾。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人物命运的缩影,更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照。
作为研究者,徐志频坚持通过深入研究还原历史真相。他已完成"左宗棠系列"六部作品,计划出版《折叠三十年:左宗棠书信里的晚清》全新力作。多年来在国内外举办近500场讲座,致力于传播左宗棠精神。其研究理念强调:唯有通过持续探讨与辩证思考,才能真正看清历史人物的价值。正如他对左宗棠的评价——这是一个能够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其人生经历为当代提供了深刻启示。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