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卫视《浴血荣光》开播!在历史纵深中解码信仰,于群像光芒里照见初心 -

来源:人气:850更新:2025-08-11 18:23:14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及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直属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主导创作生产,联合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机构出品的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自8月11日起将在东南卫视每晚19:35进行两集连播,通过史诗叙事展现革命先烈在血与火中铸就信仰的历程。

历史纵深:从南昌城头到遵义灯火的建军密码《浴血荣光》以1927年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起点。在“马日事变”后的长沙火车站,反动军警的刺刀与青年学生手中的抗议传单形成尖锐对立,徐特立逆向人群,望向街头挥洒传单的儿子徐笃本。这组静默画面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呈现,凝练出革命危急时刻的窒息氛围,让观者深刻感知历史转折点的紧迫性。

在这一背景下,剧集通过探索全新叙事视角,以“党的建军路线”为核心脉络,系统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初步建立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所在。剧中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核心地位确立的历史进程等重大命题,同时通过详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呈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旗帜的重要历史节点。剧集清晰展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正式诞生;三湾改编中,“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的实践应用;古田会议则明确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这些情节不仅还原了历史原貌,更使观众深刻认识到,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思想交锋与实践探索逐步完成的历史进程。

《浴血荣光》的震撼力不仅源于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诠释,更在于其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群像的光辉构筑起一幅立体的信仰图谱。通过细腻的笔触,作品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赤诚理想,让观众深切体会到革命者在信仰烈火中淬炼出的璀璨光辉,以及无数生命在动荡岁月里铸就的精神丰碑。

剧中对革命领袖的塑造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毛泽东在秋收起义筹备阶段面对官兵随意征用百姓粮钱等违纪现象,以“革命队伍必须纯洁”为原则整顿军纪,彰显了其坚定的政治操守;文家市会议上,他突破僵局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凸显了战略眼光。朱德在三河坝分兵时,率部以三天三夜的坚守抵御三万敌军,通过动员将士重振士气,诠释了“铁血元帅”刚柔并济的品格。平日儒雅的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夜,面对张国焘的阻挠竟拍案而起,展现了革命者不屈的意志。除核心领袖之外,剧中还通过闽西裁缝林育才家族的群像叙事,细腻呈现了普通民众的革命参与:他们承担交通联络、情报传递、组织农会、制作军服等重任,家族成员更毅然投身战场——这既是“人民就是江山”理念的具象表达,更是八闽地区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历史见证。当林家兄弟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奔赴战场时,平凡人的牺牲精神与中央苏区形成的历史脉络在叙事中自然交织。

青年革命者的成长历程同样催人泪下。卢德铭在秋收起义前夕给家人写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打下长沙就回家"的殷切期盼,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英勇牺牲,其遗体上覆盖的工农革命军旗帜,化作理想主义最悲壮的见证;杨开慧在昏黄灯下为毛泽东缝制长衫时,指尖划过布料的细腻与毅然当掉镯子换取武器的果敢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革命女性"柔情与坚韧并存"的独特魅力……

影片的价值,远超越单纯的歷史重現。从闽西民众为红军縫製棉衣的軍民魚水情深,到當代「軍民共建」的實踐創新;從三灣改編中誕生的「士兵委員會」制度,到今日「基層民主」的探索进程,革命精神的傳承脈络歷經時光淬炼愈发清晰。在《浴血榮光》的光影敘事中,歷史與現實完成了一場跨越時代的信仰對話,這種精神接力不僅凝結著紅色基因的傳承,更為民族前行之路點亮了不滅的明燈。

编辑:翁翔;主编:吴怡吟;监制:刘芳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