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导演从中发现英国人时,可能比当年被救的那群英军还高兴 -

来源:人气:756更新:2025-08-12 12:47:54

《东极岛》这部影片在场景设计与情感表达上展现出国际大片的质感,其震撼的视觉呈现与强烈的情绪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然而,部分观众指出影片仍存在过度依赖"国际叙事模板"的倾向,这种模式在近年部分国产战争题材中较为常见——例如西方角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中国军人的牺牲产生情感共鸣,或是通过跨文化视角渲染爱国主义情怀。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在刻画侵华日军暴行时展现出鲜明的立场,影片中并未刻意塑造日军阵营中存在"良心角色"的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在历史题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多观众观影更倾向于追求视觉冲击与戏剧张力,若影片过度追求历史真实性和严谨的叙事节奏,往往容易陷入沉闷乏味的境地,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然而,艺术创作虽可高于生活,但其根基仍源于现实。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影视作品在情节设计上存在明显漏洞,难以经受住理性审视。即便是不提及电影本身,仅审视《东极岛》官方微博的宣传画面,其使用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图像并叠加中国国旗的行为,也暴露出对军事装备认知的严重偏差,这种粗浅的视觉嫁接显然无法准确传达作品的核心内涵。

即便是具备基本常识的观察者也能够注意到,辽宁舰与山东舰均采用倾斜式起降甲板设计,其甲板前端呈上扬结构。这种设计能够有效提升舰载机起飞时的升力,使其在较短的跑道长度内达到航母起降要求的飞行速度。

为使固定翼战机在航母有限长度的跑道上安全起飞,需借助滑跃起飞技术来增强升力。该技术通过舰载机尾部的上翘角度,将垂直方向的升力与水平方向的推力进行矢量合成,形成斜向上的合力。根据物理学原理,这种合力能够有效提升机翼产生的升力,使飞机在较短的跑道距离内获得足够的起飞动能,从而实现高效滑跃起飞。

平直甲板设计通常为具备弹射起飞能力的航母所采用。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能够实现战机满油满弹起飞,但尚未正式服役。目前全球现役的平直甲板航母中,除美国外,仅有法国的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均采用蒸汽弹射系统)。部分影视作品的P图素材则源自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3号舰卡尔·文森号,该舰常在菲律宾海域执行任务。

我国并非缺乏航母,辽宁舰与山东舰航母打击群均有官方公布的影像资料(图为山东舰航母打击群)。若电影宣传团队能稍加用心,或许便不会出现此类显而易见的常识性失误。

除了电影官方账号的内容略显生硬外,正如开篇所言,影片中部分情节也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感。这段历史本身便属于较为冷门的范畴。在两年前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问世之前,就连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浙江本地人,对抗战时期中国东海渔民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英国战俘的壮举都知之甚少。

自1942年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对此事的讨论始终较为有限,尤其在英国方面。由于该事件涉及盟军潜艇对日本货轮的攻击,相关责任归属问题始终存在争议。这一背景导致英国官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此事保持谨慎态度,未有公开的感谢或纪念举措。英国政府始终未就该事件作出正式致谢,而相关纪念活动多由获救的英军士兵及其家属自发组织,形成民间悼念的特殊现象。

尽管碑文内容为外文,但该碑的设立者为舟山人民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驻港英军实为殖民统治者。1941年底面对日军进攻时,其几乎未作抵抗便投降,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更残暴的殖民势力俘获了原有殖民者。然而在影视作品中却常被描绘为"英国人协助中国抗战",这种叙事存在明显的历史偏差。他们远赴东亚的真正目的正是殖民统治,而非所谓反侵略。更令人质疑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的立场——1937年11月22日,上海英租界内英国士兵与日军握手庆祝淞沪会战胜利的画面,正是其绥靖政策的直接体现。

在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后,英军仍多次出现行动迟缓或配合不足的情况,致使盟军在作战中面临两面受敌的困境,造成重大伤亡。若用"猪队友"来形容其表现,或许并不为过。而电影结局处,当英军被成功解救后,他们向岛上渔民们行了个整齐划一的敬礼,这一幕瞬间将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然而,当敬礼仪式落幕,这场营救行动是否真的就此终结?令人费解的是,这些被营救的384名英国人究竟藏身何处?事实上,次日日本船舰便对东极岛发起围困,被救起的幸存者仅有三人成功避开了日军的搜查。其余381人被日军强行带回,被迫沦为侵华日军的劳工,部分人最终未能熬过战争结束。东极岛渔民们最动人的壮举,不仅在于他们无私救助落难者,更在于竭尽全力将幸存者送往安全地带。渔民们的义举源于世代相传的家训——无论遭遇何等危险,只要有人在身边陷入困境,就必须挺身而出,这种信念超越了国籍的界限。

不可否认,现实中的东极岛渔民除秉持人道主义传统外,其认知水平远非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盲目无知。这一事实,可通过三名英国战俘的脱险经历得以印证。渔民们凭借抗日力量的协助,巧妙地将这三名英国人层层护送至重庆英国大使馆。随后,三位获救者通过使馆公开披露事件真相,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迫使日本方面对俘虏待遇做出一定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对英美战俘的处置上。此照片记录了伊文思、法伦斯与詹姆斯顿三位英军战俘在重庆与当地军民的合影。

东极岛渔民如何秘密收容并安全转移三名英国间谍,这一段历史同样具有深远意义。若缺失此情节,整部作品将失去关键转折。从海中救出遇险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闪耀;而后续如何协助撤离,则展现了渔民与地下抗日组织协同奋战的壮举。这段历史不仅值得被记录,更应通过艺术形式升华其精神价值。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在完成营救后戛然而止,未能深入展现这一重要过程。即便侧重人道主义主题,若仅停留在将幸存者送至岛屿、行礼告别便草草收场,显然未能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光辉。

此外,影片中大女主的部分情节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当老祖宗强调女性不宜出海航行时,倪妮却以激烈的反抗行为——掀翻桌子——坚持出海,这一转折略显生硬。

按照常理,任何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论是驾驶船舶还是骑行自行车,都需要反复操作与磨合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然而,当一位从未接触过航海的女性初次踏入海洋便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沉着与领导力时,这种反常态的突破恰恰揭示了性别与经验并非绝对关联。若仅以经验论英雄,难免陷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但若能超越表象,看到女性在关键时刻展现的决断与担当,或许更能体现时代进步的真谛。

关于1940年代舟山渔民的着装状况,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分析。尽管江浙沪地区作为中国纺织业中心具备一定生产能力,但这一时期恰逢抗日战争末期及国共内战初期,全国范围内的物资紧缺和战乱影响使得沿海地区尤为艰难。舟山群岛作为渔业重地,渔民群体收入微薄且生活条件恶劣,部分渔民确实存在衣衫褴褛的现象。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渔民都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更多反映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局限性。渔船作业的特殊性也要求衣物具备防水、耐磨等实用功能,传统帆布或粗麻布料的使用更符合实际需求。此外,不同阶层渔民的穿着差异较大,渔村中部分富裕家庭仍能维持相对体面的衣着。因此,简单以"蓬头垢面"概括全体渔民形象,可能忽略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不禁令人联想到,这种现象是否在无意间凸显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力?相比之下,这些男性渔民的发型却颇具现代时尚感,甚至在当下依然很流行。

作为沿海地区居民,我常在每日前往学校附近港口采购海鲜时,与卸船作业的渔民接触。通过观察发现,渤海沿岸渔民的发型特征颇具特点:男性多以整齐短发示人,极少有人留长发;而女性在户外劳作时则习惯佩戴遮阳帽与头巾,如图所示的款式。这种着装方式反映出当地渔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防晒和防风措施都十分严谨。

若观众仅追求一部轻松愉悦的抗日题材影片,此片确实能满足需求。但若严格对照历史,电影在艺术加工与真实事件之间的差异颇为显著,部分情节与人物设定的逻辑关联稍显牵强,容易引发观众对历史事实与创作意图的困惑与反思。例如,影片中两百多名中国渔民在仓促之间遭遇日军迫害,却意外救助了三百余名英国人,英国人以敬礼回应后,剧情便戛然而止。这种处理方式令网友戏谑调侃:导演在历史中发现英国人时的喜悦,或许不亚于当年被渔民解救的那批英国人。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