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731更新:2025-08-12 12:45:05
《东极岛》上映不久便遭遇无端指责,这种情形令人感到既可笑又无奈。每当有反映日军暴行、铭记历史的影片问世,总有一群人以"宣扬仇恨"为由进行抨击,甚至用"吃人血馒头"这样的粗暴比喻试图否定其价值。面对这些惯用固定说辞的排斥言论,我每每看到都忍不住感到啼笑皆非。
在《东极岛》上映后不久,新一轮争议再次浮现。与此前不同,当前的批评者似乎调整了策略,不再刻意强调影片宣扬仇恨,而是转向指责其存在殖民主义倾向,借此批评英国人的历史角色。这种舆论导向的转变,反映出部分观点对电影主题的误解或刻意曲解。
令人震惊的是,国外一部缺乏深度的轻松娱乐电影往往能获得广泛赞誉,而中国一部旨在铭记历史的影片却频遭曲解,甚至遭到种种阻挠,不让观众走进影院。这种令人愤慨却巧妙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东极岛》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1942年,日军将1816名英军战俘装载于"里斯本丸号"运输船上,意图将其押送至日本本土。当船只行至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时,突然遭遇美军鱼雷袭击,导致运输船沉没。在随后的混乱中,幸存的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在船舱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最为艰难的时刻,东极岛上的渔民们主动伸出援手,展现出无私的援助精神。
本片改编自1940年代中国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点映期间,特别邀请了当年获救战俘的后代前来观影,他们向当年的渔民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尽管参与救援的渔民大多已离世,但这段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确凿存在,通过电影得以被重新讲述和铭记。
反对者立即反驳道,难道所救之人是当年驻扎香港的殖民军?此举无异于宣扬殖民主义。这般言论看似秉持正义立场,实则暗藏偏见与恶意。
香港的殖民历史始于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签署《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英国进一步占领九龙半岛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借《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行租借新界陆地与周边岛屿。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香港分阶段被殖民统治,历时九十九年,直至1997年7月1日完成回归。
英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并非始终扮演正面角色,但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经历了复杂演变。以1942年二战期间为例,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侵占了中国、老挝、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在此背景下,英国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愈加紧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在明确历史背景后,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救同盟的行为并无不妥,从宏观视角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与英国共同的敌人,教员曾强调过在国际交往中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人性角度看,中华民族历来以淳朴善良著称,即便在战时,面对海面遇难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实施救助亦符合基本道德准则。
然而,仍有一些人不计后果,发表片面言论,甚至蓄意曲解、恶意贬低影片。《东极岛》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心血,仅筹备阶段便耗时六年,导演深入考证历史细节,连二战时期军用巧克力豆都精心复刻。影片拍摄历经四年打磨,包含长达七十天的深水实景拍摄、上千个特效镜头的精细制作,从自制海面场景到自主研发的海洋视觉呈现,其制作规模堪比三部作品的总和。
历经重重磨难,突破多方阻碍,这一行动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其一,为铭记那段真实的历史记忆;其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期间的暴行;其三,彰显中国渔民在危难时刻所展现的英勇与仁善。当时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实施营救,却遭遇到日军的残酷镇压。面对日军以杀害村民相威胁逼问英军俘虏的藏身之处,渔民们仍凭借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精神,将三名战俘巧妙伪装并藏匿于山洞中,最终成功将他们安全护送至重庆的英国领事馆。
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同时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厚重的历史记忆,使得东极岛救援事件在当代鲜少被大众熟知。
第三层用意的必要性在此更加凸显。东极岛事件在中国国内也鲜有人知,更遑论国际社会。然而,这一事件在国际认知中却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了解。
世人应铭记二战期间发生的惨痛历史,英国军人遭遇的悲剧、东极岛渔民的牺牲付出,以及日军罄竹难书的暴行。当"里斯本丸号"遭击沉后,日军竟第一时间用铁钉封死舱门,封闭所有通风口,企图通过密闭空间活活淹死战俘。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派出敢死队驻守船舱入口,对任何试图撬开木板逃生的战俘实施血腥镇压,意图确保所有生命在水下湮灭。这段浸透人性黑暗的历史,至今仍在被某些势力试图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中。
其后,中国渔民成功营救了数百名英军战俘。为封锁消息、防止其传播至全球,日本当局随后策划了对当地村庄的屠杀行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37年日军发动大规模屠杀行动后,试图淡化这段黑暗记忆;1942年又对英军战俘实施无差别虐杀,同样企图掩盖真相。日本方面始终否认其暴行,过去不愿承认,如今依旧回避,甚至企图篡改历史记录。在《东极岛》的观影交流会上,有观众引用网络评论质问:"中国人为何执着于这段历史?"导演回应称,日本至今仍在进行历史修正主义,声称当年行动是出于"救助"目的,这种扭曲比遗忘更为可怕。
导演多次重申,电影作为媒介肩负着向全球传递历史真相的重要使命。每一部作品的传播,都是在为历史的见证者增加一员;每多一位观众,便多了一份还原历史原貌的力量。
或许仍有人质疑,即便救了英国军人,英国也不必然知恩图报。然而中国人信奉一句古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年渔民在惊涛骇浪中挺身而出救助落难者时,未曾奢望任何回报。令人动容的是,数年后那位幸存者重返中国,与救命恩人热泪盈眶地相拥,用真情实意诠释了善意的回响。
纵使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人的仁善之心与开阔胸襟始终如一。
国学大师辜鸿铭曾指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是"温良"。这种温良并非软弱可欺,而是蕴含着深沉的力量,源自对生命的悲悯与人类智慧的觉醒。在影片结尾那句"献给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字幕中,我们看到这种温良与血性之间的深层联结。正是这种内在的血性,让当代中国已彻底蜕变于过往,不仅实现了国力的飞跃,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坚定的声音。昔日我们为生存而抗争,今日则以坚定立场捍卫尊严;曾经赤手空拳守护民族气节,如今已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份永不冷却的热血意志,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脊梁。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